□张漱耳
随着少林寺释永信被查,关于“花和尚”的那些事情逐渐被世人所知。其实,关于这种和尚的故事,三百多年前咱们山东的作家蒲松龄早就写过,而且故事还不少。特别是《聊斋》中五莲山古刹的金和尚,“腴田数千,据而有之”,“徒众数百,鲜衣怒马,歌儿舞女,虽豪家仕族不及也”。这可真让人拍案称奇:蒲老先生这是穿越了,还是有预言的本事?
《聊斋》中的两个金和尚
蒲松龄《聊斋》中总共有十几篇写寺庙或和尚,咱着重说说两个姓金的和尚。一为卷二《金世成》。篇幅较短,迻录如下:
金世成,长山人。素不检。忽出家做头陀。类颠,啖不洁以为美。犬羊遗秽于前,辄伏啖之。自号为佛。愚民妇异其所为,执弟子礼者以千万计。金诃使食矢,无敢违者。创殿阁,所费不赀,人咸乐输之。邑令南公恶其怪,执而笞之,使修圣庙。门人竞相告曰:“佛遭难!”争募救之。宫殿旬月而成,其金钱之集,尤捷于酷吏之追呼也。
大意是:长山金世成,平素不检点,忽然出家做了和尚,样子疯疯癫癫,专吃脏东西。狗、羊屙了屎,跑过去趴在地上吃得津津有味。自称是“佛”,那些愚妇惊异其行为与众不同,成千上万人都拜他为师。他盖了座宫殿,花了数不清的钱,都是人们自愿捐献的。县令南公逮他到县衙打了板子,让他出钱修文庙。徒弟们奔走相告:“佛遭难了!”争着往功德箱捐钱搭救。结果文庙没出一个月就告修葺。其费用筹集比酷吏追逼还快。
《聊斋》效仿《史记》“太史公”笔法,于篇末以“异史氏曰”表达作者评判。曰:“予闻金道人,人皆就其名而呼之,谓为‘金世成佛’。品至啖秽,极矣。笞之不足辱,罚之适有济,南令公处法何良也!然学宫圮而烦妖道,亦士大夫之羞矣。”这是明确指出,盲目崇拜,致那些道德人品卑鄙到极点的人,恰能成事!这种现实,恐怕读书人、官员和乡绅都要蒙羞哎。
可叹,蒲老爷子揭露的社会病态,至今未曾绝迹。
另一篇《金和尚》,在《聊斋》卷七。原文较长,简述如下:
金和尚,诸城人。父亲是一无赖,以数百钱将他卖与五莲山寺院,在庙里干些放猪赶集杂事。后来师傅死了,遗留下一点银子,金和尚揣着银子去做他最擅长的欺诈牟利勾当,居然成了大户。暴富后,他扩大了土地与住宅。收徒非常多,数以千计。所盖几十座宅院,只住和尚和佣人。每座房舍,前有大厅,重梁挂柱,金碧辉煌;后边寝室,挂着红色帘子和绣花帷幔,麝香味四溢喷鼻;檀木床上镶着螺壳画,上面铺着锦缎褥垫……只要金和尚一声长呼,门外几十人,如雷鸣一样齐声响应。若有客人突至,十几桌宴席只要吆喝一声,瞬间即可办好。金和尚若是出门,骑马的十几随从前呼后拥。手下人不称法号,一律称“爷”。只是不敢公开蓄养歌妓。他的徒弟出门,声势比金和尚略差一点,但都很威风。
金和尚广为结纳,即便远在千里,也有人和他通风报信,他掌握着地方军政长官的把柄。
金和尚为人,粗俗不雅,从头到脚没有一块雅骨。平生不奉诵一经,不会一咒,也不轻易到寺院。住处的妇女们打扮得就像京都人,浮华艳丽,所用香脂、头油、花钿、铅粉,都是和尚们供给,而和尚对这类花销毫不吝惜。金和尚有个名为买来的儿子,后考中举人,主持了金和尚死后的豪华葬礼。是日,士大夫全都盛装而来,揭起灵帏吊唁,官员们的伞盖、车马多得堵塞了道路……
篇末,蒲松龄对金和尚的道德评判:“此一派也,两宗未有,六祖无传,可谓独辟法门者矣。”
“两宗”指禅宗南北两大分支,南宗由惠能开创,北宗神秀代表。蒲公认为金和尚的修行方式偏离了正统佛教宗派。“六祖”指禅宗自初祖达摩至六祖慧能的法脉,说金和尚与禅宗六祖传承的教义无关,他的言行是对禅宗的背离。
金和尚有无原型?
蒲松龄所写“金和尚”原型应有所本。按所记,就是一个披着袈裟的土豪恶霸,身上囊括了大贵族、大官僚、大奸商、大恶棍的恶劣道德品行和穷奢极欲的生活方式。老先生揭示的和尚经商对社会制度、社会环境产生的腐化与霉变,可谓震古烁今。
《金和尚》大作发表后,清代文人大感兴趣,争相评点或考据注释“金和尚”。广东南海学者何守奇的评点流露出强烈个人情绪,分别以“可恶”“可恨”“可笑”表达其对金和尚一系列行径的感受。
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禛《分甘馀话》卷四云:“国初一僧,金姓,自京师来青之诸城,自云是旗人金中丞之族,公然与冠盖交往。诸城九仙山古刹,常住腴田数千亩,据而有之。益置膏腴,起甲第。徒众数百人,或居寺中,或以自随,居别墅。鲜衣怒马,歌儿舞女,虽豪家仕族不及也。有金举人者,自吴中来,父事之,愿为之子。此僧以势利横行闾里者几三十年,乃死。中分其资产,半予僧徒,半予假子。有往吊者,举人斩衰稽颡,如俗家礼。余为祭酒日,举人方肄业太学,亦能文之士,而甘为妖髡假子,忘其本生,大可怪也。”
“青州四大家”之一的李象先,在他主编的《五莲山志·诸师本传》中考据,和尚姓金,名彻,字泰雨,原籍为辽阳。8岁那年辽阳失守,藏身城南姐姐丧偶出家的尼姑庵中得以保命。后姐弟夹杂难民队伍逃到旅顺,渡海来到山东,姐姐投奔高密尼姑庵,海彻则在诸城五莲山寺出家,于康熙十四年(1675年)农历九月初八圆寂,终年65岁。
近代文史专家考证,蒲松龄所写金和尚平素不到光明寺为不实之笔。金和尚法号海彻,光明寺第五代住持。现存三十八级花岗岩主台阶,就为海彻修建。
五莲山光明寺来历不凡
说完金和尚,咱再说金和尚所在的五莲山光明寺。
历史上,五莲山地处山东五莲、日照两县交界。五莲山主峰原属诸城县。山中古寺,全称万寿护国光明寺,系明神宗万历年间奉敕修建,声名远播,遍及佛界。《青州府志》称其为与长青之灵岩、青州之法庆、九仙之侔云齐名的清代山东四大名寺之一。
该古寺由明万历年间一位四川得道高僧创建,高僧姓庞名明开,法号心空。他在周游祖国各地名山大川时,曾婉拒众多寺院所许的住持之位,只身一人继续东游,到达诸城,结识了邑人名宦臧惟一,经他挽留在诸城小住。一天,来五莲山(时称九仙山五朵峰)游历,见“出泉如龙湫,引松若凤鸣”,惊呼曰:“缘在是矣!”遂在此“结茆定居”考察,继而北走京师,“请敇建寺”。
在京讨封之际,适逢万历生母李皇太后“患眼疾久治不愈”,经贿赂惜薪司太监王忠获得推荐,有幸入宫为她医治眼疾。“心空乞求大悲水”,用在五莲山采集的草药医敷,效果显著。因此获宠于李皇太后和皇上。王忠乘机将诸城九仙山五朵峰形状和心空和尚的道行及意愿奏知,获得皇上认可。
万历帝围绕心空让其母重见光明,钦定寺名“护国万寿光明寺”,御批拨内帋(皇室经费),派出御马太监张思忠督工,依傍心空选定的佳山建寺。光明寺开工后又两次追加拨款,于明万历三十年(1602年)完工。万历御赐经书六百函6800卷,及敕书、御磬、紫衣各一,御杖、宝幡各二。官方并按旨划定香火田40顷,免收田赋,供养寺庙。心空大和尚还从利于同皇室联系计,在北京东郊设立分寺,取名“怡庵”。
光明寺从尚未“出世”就“通天”,此后更是尽显“皇家寺院”派头。在万历朝,不管是诸城九仙山寺还是北京东郊分寺怡庵院,备受僧俗及大众刮目。尤其光明寺,礼佛者众多,“遗金无数”。来青州府履任的朝庭命官都要来此朝拜。他们进山门后沿三十八级“浆塔子”(台阶表面用花岗岩浆砌成得名)拾级而上,来到伽蓝殿和大雄宝殿中心法场五体投地。
后光明寺在明崇祯和清顺治、康熙年间多次修复扩建,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寺院建筑群。如今,五莲山旅游风景区已经成为鲁东南最大的生态风景区。光明寺坐落于五莲山大悲峰前,左右分别为望海峰和天竺峰所环抱。
栏目策划/编辑 马纯潇
股票配资平台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