极目新闻评论员 程曼诗
社区课堂里,孩童挥袖转身抖落稚气,脸谱油彩晕染出对汉剧的好奇;博物馆中,游客指尖轻触处汉调如泉漫过岁月——这是现代人对汉剧的生动告白。科技为古老唱腔插上数字羽翼,课堂让传统技艺在童声中亮相——这是汉剧在新时代的鲜活生长。当迷茫成为现代社会高频词,汉剧恰如穿林清风,以独特的精神力量,轻拂着人们焦灼的心灵原野。这种超越功利的滋养,正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价值,既是心灵的栖息地,更是文化“软实力”的源泉。
课堂播火:在童趣中种下文化根芽
8月4日,武昌千家街社区的“汉剧文化小课堂”里,藏着突破应试教育误区的可爱风景。志愿者编创的角色口诀如跳动音符,在孩子们舌尖流转成歌;小生挥袖转身的雀跃身影,无关加分却闪耀着天性的光华。亮晶晶的眼眸里,七彩脸谱讲述着忠义故事,构成精神成长的珍贵年轮。当孩子捧着脸谱要讲关羽红脸的寓意时,是汉剧正践行“诗言志,歌咏言”传承使命的写照。这种不求回报的浸润,恰似春雨破冰,正是当下教育最期盼的养分。正如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,微小的光亮终将变得熠熠生辉。
小学生展示脸谱作品(来源:湖北日报客户端)
科技赋魂:让传统在创新中焕发生机
汉口友益街的汉剧博物馆,科技让文化力量愈发空灵。这里收藏着百年戏服、珍贵手稿、绝版音像,每周吸引着不少戏迷前来参观。清代米应先塑像前,拂袖惊起的汉调余音涤荡烦躁;AI屏上十大行当齐备,艺术纯粹轻抚心中迷思;VR眼镜架起时光隧道,百年戏园锣鼓声引心神入静。策展人所说的“钥匙”,不仅打开艺术之门,更开启现代人的精神窗口。票友录制唱段时飞扬的眉眼,观众沉浸式体验中的沉思,都在收获心灵疗愈。这正是文化“软实力”的生动注脚,一种比物质更持久的温柔。
汉剧十大行人物展示 (汉剧博物馆供图)
文脉赓续:从历史深处汲取精神力量
回溯400年粉墨春秋,汉剧精神在历史长河中愈发澄澈。明代袁中道笔下的楚调,曾滋养古人的精神田园;清代山陕会馆戏台雕梁,凝结市井文化体温;陈伯华《宇宙锋》中的点翠凤冠,流光溢彩间承载艺术信仰。她独创的白色帔衫如文化灯塔,指引后人在物质洪流中锚定坐标。这些文物传递的精神密码,蕴藏着消解功利主义的文化底气。
汉剧的传承,从来不是静止地保存,而是动态地生长。课堂让孩子触摸忠义的温度,博物馆让都市人寻得心灵栖居,VR技术架起跨时空对话。汉剧以“随风潜入夜”的姿态,化解科技时代的精神焦虑。这种“删繁就简三秋树”的创新智慧,为社会注入汩汩精神动能。
暮色中的汉剧博物馆,AI屏上的经典唱段还在循环播放,刚体验完VR的年轻人对着陈伯华大师的凤冠驻足拍照;社区课堂的灯光下,志愿者正帮孩子把晾干的脸谱轻轻收好,稚嫩的童声还在念叨着角色口诀。这便是汉剧传承最生动的注脚——老技艺在新土壤里扎根,旧时光在新故事里流转。当越来越多的人在汉调里寻得心灵的安宁,在脸谱中读懂文化的密码,这份穿越四百年的文化自信,正化作看得见的传承力量,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徐徐铺展。
股票配资平台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